武装党卫队迷彩盔布

 

1936年,世界上第一套迷彩盔布问世。在1936年12月进行的初级评估演示中,对迷彩盔布的有效性进行了全面测定。1937年2月3日帝国专利局接受了两项专利申请。1938年6月17日到19日,对专利号为N40332XI/72g的盔布和防潮布进行了测试。当年11月,席克教授出具报告声称大批量生产迷彩盔布的条件已经具备。但直到此时,盔布的有效性还没能得到最终确认。11月23日希姆菜给负责党卫军制服主要生产任务的波赫貨信询问给部队装备迷彩盔布的条件是否成熟?然而,盔布的生产一直在紧锣密鼓的准备。党卫队特别机动部队总监保罗.豪塞尔在1939年1月报告说,席克已经为SS-VT配发了6800套迷彩盔布。由于原材料的短缺和速度缓慢的手工印染工艺,迷彩盔布的生产速度也被迫放慢。2月16日党卫队总局局长汉斯迈尔提出配发迷彩盔布已经可行,并要求日程表上的配发数量应在1939年4月前完成。除了党卫队特别机动部队(SS-VT),席克还计划给党卫队髑髅部队(SSTV)也同时配发迷彩盔布。1939年2月,希姆菜下令按照席克的计划给ss-T装备迷彩盔布。到1940年6月,迷彩盔布的生产能力已经增加到每月14,000件。这极大的归功于采用了新型的米勒式印花机。现在对生产制约最大的因素就是原材料了,这个问题要想解决,必须得到陆军最高统帅部(OKH)的大力支持。而陆军最高统帅部在没有补充来源的情况下,若要增加迷彩盔布的交付数量,则只能通过缩减防潮布的产量来实现。如果不生产防潮布,可以生产18300套迷彩盔布和迷彩罩衫。战争爆发前,OKH每月供应SS-VT的棉布达42300米。波赫希望这个供应数量能够继续增加,以便满足日益扩充的党卫队作战部队对迷彩用品的需要。尽管已经尽了最大努力,但原材料的短缺仍然严重,在战争期间这将对整个德国的武装部队造成不小的麻烦。波赫认为武装党卫军所需要的棉布数量中只有15%得到了满足。其结果就是战争后期生产的迷彩盔布的纺织密度明显降低。随着材料的日益粗劣,原来致密制弹簧保证了紧密的结合而且能够适于不同尺寸的钢盔使用。早期的教学片中出现过带有4个吊夹的盔布。这可能是因为带有4个吊夹的盔布仅仅处于试验阶段。所有生产型盔布都只有3个夹子。用于盔布的材料是双面迷彩防潮布面料。材料的构成在战争的不同阶段也不相同,可调节的吊夹主要采用钢和铝制成,这些金属件采用阳极化工艺进行发兰或者黑化。这种方法降低了零件的反光强度,但些后期制造的钢夹却没有经过这样的表面处理工艺。吊夹采用一个铆钉固定在盔布上。但第一套盔布却是个例外,在这套盔布上的吊夹是直接用手工缝在盔布上。这种工艺方法费时费力,在1937年被铆钉所取代实际上,在1944年以前诞生的所有用于服装上的党卫军迷彩图案都可的“棉帆布”再也看不到了。战争临近结束时迷彩盔布的交付数量锐减。材料库存的严重不足无法弥补,结果导致到了1945年武装党卫军使用的盗布都还是数年以前制造的。席克对武装党卫军迷彩盔布最初的设计是使用3个金属吊夹把盔布安装在钢盔上。夹子上连接的长长的钢制弹簧保证了紧密的结合而且能够适于不同尺寸的钢盔使用。早期的教学片中出现过带有4个吊夹的盔布。这可能是因为带有4个吊夹的盔布仅仅处于试验阶段。所有生产型盔布都只有3个夹子。用于盔布的材料是双面迷彩防潮布面料。材料的构成在战争的不同阶段也不相同,可调节的吊夹主要采用钢和铝制成,这些金属件采用阳极化工艺进行发兰或者黑化。这种方法降低了零件的反光强度,但些后期制造的钢夹却没有经过这样的表面处理工艺。吊夹采用一个铆钉固定在盔布上。但第一套盔布却是个例外,在这套盔布上的吊夹是直接用手工缝在盔布上。这种工艺方法费时费力,在1937年被铆钉所取代实际上,在1944年以前诞生的所有用于服装上的党卫军迷彩图案都可以在盔布上找到。只有最后两种“豌豆”型和“身体”型迷彩图案从来没有在盔布上使用过。这两种图案本来计划用于替换以前的所有面料图案,但是随着战争的进程并没来得及实现。战争后期生产的盔布迷彩式样主要为“橡树叶”型,这和最后用于防潮布的面料图案正好不谋而合。盗布在战争期间做过一次重大改进。1941年末席克教授注意到给盔布之类的迷彩装具上增加当地植被的重要性,这种做法的好处是显而易见的。1942年中期及此后生产的盔布开始带有6个布环以便让士兵可以在其上固定树木枝叶,更好的强化了迷彩伪装效果,这种加了布环的盔布也被称为“第二型盔布”。至此,盔布的外观设计再也没有做过其它任何改动,直使用到战争结束。

 

 

 

我们拥有本网所有图片和参考材料的版权,本网站所有图片和参考材料没有我们的许可不能复制,而经许可转载本站内容请注明出处。 注;电子邮件地址:kenyung@126.com